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1月2日刊登題為《中國如何保障自身糧食安全》的文章,作者系俄羅斯《勞動報》觀察家米哈伊爾莫羅佐夫,文章摘編如下:
在中國70年來的發展成就中,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它從半饑饉狀態蛻變為-一個能夠養活全球約20%人口的國家,而且它是在耕地面積僅占全球9%、淡水資源不過6%的情況下實現的, 中國的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.5億噸以上,谷物自給率逾95%。而俄羅斯2019年的糧食收成僅為1.2億噸,尚不及中國的五分之一。 我們的耕地面積在全球所占比重超過10%,卻有近半數處于撂荒狀態。中國是如何創造奇跡的?為降低成本、扶持農民,北京自2006年便全面廢除了農業稅。該政策每年為農民減負超過1300億元人民幣。與此同時,國家還為農業生產提供補貼。這批資金皆用于提高產量、提升農村經濟效率、購買新設備、擴大農業用地以及其他措施。中國領導層所采取的興農措施,已玲逾7億鄉村居民脫貧。如此算來,北京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了70%。
中國政府機構鼓勵農民使用更先進的耕作技術、種植高產作物、推進"產 購儲加銷”聯動。北京-直積極推廣農業科技保障體系,涵蓋農業科學院、科研機構和育種中心。最新統計顯示,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的企業達到2.3萬戶,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。作為對比,20年來,俄從事農業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數量下降了20%。
發展本國農業的同時,北京也從其他國家采購農產品。如今,中國各級官員都流露出購買俄糧食的興趣,我們倘若擴大生產,有機會在中國糧食市場占據重要地位。中國駐俄大使張漢暉早先曾就兩國貿易發表看法,認為中國對俄農產品的需求正高速增長。中國從俄購買大豆、小麥、玉米肉類、海鮮以及其他農產品,目前貿易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者的實力以及物流水平。2018年,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接近1億噸,很大一部分從美國進口。中國希望從俄購買更多大豆。然而,俄大豆產量迄今仍未突破300萬噸,對華出口僅30萬噸。